圖/文:李清貴
宜蘭縣境內的冬山河現在是名聞遐邇的旅遊景點,不過,在三、四十年前冬山河還沒有完成整治的時候,中、下游一帶可是經常發生水患,大片農田浸泡在水裡,甚至到了稻子收割的季節,都必須用鴨母船拖著機器筒(以前用來將稻穀與稻桿分離的機器)才能進行。這些情景,今年六十歲的游朝坤都曾經親眼目睹。游朝坤世居冬山鄉武淵村,這是一個緊臨冬山河的農村聚落。這個地方以前淹水是出了名,當地有句俗諺「有應公做戲寒死鬼、三堵做戲淹大水」,這裡所指的「三堵」就是現在的武淵村。
游朝坤小時候家裡有三甲農地,當時耕種完全依靠人力,而「水牛」是那個時代耕田的重要幫手,光是整地這件事就必須經歷至少四道手續,包括把土翻過來的犁田、將翻好的土弄碎整平的「駛手粑、踏割粑、打碌碡」,這些都必須依賴水牛的幫忙協助才能完成,因而水牛經常是農家的重要資產,「牽牛吃草」是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也是當時農村小孩放學回家後一定要做的事情。除了牽牛、整地之外,插秧、除草、割稻樣樣需要人力,而這些工作游朝坤都曾經親身參與過。游朝坤表示,小時候放學回家幫忙種田幾乎是每個農村小孩的例行工作。雖然要幫忙耕作,但游朝坤並沒有因此荒廢學業,國小畢業後還是順利考上羅東中學初中部,這對當時的農村小孩來說算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雖然小時候及求學過程中,游朝坤沒有間斷過參與家裡種田的工作,但他也曾經一度離開家鄉到外地謀生,直到三十一、二歲時,因為父親年邁,差他十七、八歲的弟弟年紀又小,身為長子的他基於繼承家業的家族使命,在這份特殊情感的召喚下,終於毅然返鄉再度投入種田的工作。其實以游朝坤的學歷,當時要找一份公家機關的差事並不困難,但是他為了世代相傳的家業,還是選擇稻農這個行業。
現在游朝坤與妻子以「租地代耕」方式耕種將近十甲的農地,如果加上代工部分應該也有二十多甲。所幸現今的耕作方式跟以前大不相同,就以耕田整地來說,以前依賴水牛需要繁複的步驟,現在機械化只要像開車一樣駕駛耕耘機在田間來回走一趟就可以完全搞定。插秧、割稻同樣也是機械化,與以前相較確實輕鬆許多。
雖然耕作輕鬆了,但游朝坤認為,現代稻農還是面臨一些難以突破的問題。像外來物種泛濫,例如福壽螺對稻苗的戕害就讓游朝坤很傷腦筋。此外,由於武淵村鄰近「五十二甲水鳥保護區」,除了福壽螺的問題,還有水鳥會來偷吃秧苗也造成不少困擾。游朝坤說,這裡的農民除了靠天吃飯,還必須與鳥爭食,鳥吃剩的人才有得吃。
儘管家裡世代務農,自己也是因為繼承家業才來回來種田,但游朝坤對台灣的農業發展卻相當悲觀。而之所以悲觀的原因,游朝坤說,一則是「農業發展條例」對於在農地上蓋農舍的規定過於寬鬆。這種情形導致號稱「農舍」的豪華別墅一棟棟矗立在田間,相對使得真正可供耕作的面積越來越少。另一個原因則是政府鼓勵休耕,許多農民認為休耕有補助,於是紛紛響應。但是這種政策的背後卻隱藏價值觀的偏差及地力的浪費。游朝坤進一步解釋他的看法,他說,農民不用耕種,政府就補助他們,這根本就是鼓勵偷懶。以前農民都是辛苦耕種才有收成,如今卻是不用耕作就有錢拿,這會形成一種效應,很多農民會有樣學樣任由自己的農田休耕荒廢。游朝坤認為,這是雙重浪費,是地力浪費也是政府財政的浪費。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妥善解決,將會扼殺台灣的農業發展,這種情形是游朝坤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