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清貴
畢業於農場經營科的方福在,對經營種稻事業有著濃厚興趣,除了從小跟著父親從事種稻工作之外,也追隨他口中的「師父」,同鄉的專業稻農陳章楠學習管理田間事務。如今方福在已經獨當一面,每一期大約耕種近百甲的農地,甚至還受雇遠赴中南部協助收割。
家住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村六十一年次的年輕稻農方福在,是一個勤快又有自己想法的專業稻農。由於從小看到父親為維持家計辛苦種田,小小年紀的方福在就懂得主動幫忙田裡工作,減輕父親負擔。每天接觸田間工作,方福在不但不覺得厭煩,反而產生濃厚興趣。十二、三歲開始更進一步跟在專業稻農陳章楠的身旁學習種田「功夫」。有了實務經驗之後,方福在想追求更多專業知識,於是國中畢業之後選讀國立宜蘭農工農場經營科。方福在說,全班四十幾個同學,畢業之後只有他留在農業經營這個領域。
作為一個現代的專業稻農,方福在認為「競爭力」是非常重要,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耕作機械化的今天,必須要有好的機器設備才會有足夠的競爭力。為了提昇工作上的競爭力,方福在所使用的割稻機汰換率相當高,一台兩百多萬的割稻機,使用兩年就汰換。對於這麼高的汰換率,方福在所持的理由是,割稻機就像汽車一樣,當到了一定里程數之後,大小毛病就會陸續出現,維修也必須花一筆錢,而且維修之後效能通常是會打折扣,如果一旦機器在田裡出了毛病,是會嚴重影響工作進度,而工作進度受影響,相對的就會增加成本。方福在之所以會用這種算計方式,主要是他的耕作面積實在太大。除了以「租地代耕」方式耕種四十多甲稻田之外,連同一般的代耕,方福在一期大約要耕種一百甲農地。有時候甚至還必須遠赴台中、彰化、屏東去割稻。方福在說,就「割稻」這件事來說,中南部的市場比宜蘭地區還要競爭,如果割稻機性能不好,或是操作的人技術不佳,很快就會被淘汰。除此之外,到中南部割稻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割稻機在田間工作,很多農民會在路邊觀看,這些人有的甚至會對割稻機駕駛員的駕駛技術提出批評。對於別人的批評,方福在倒蠻有接受的雅量,他認為,這樣才會知道自己的缺失,才有改進的機會。
方福在對於田間工作的熱衷,主要來自於本身濃厚的興趣。此外,種稻的工作時間彈性、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自己運用也是吸引方福在持續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因。方福在說,耕作全面機械化之後,即使是如此大面積的經營,每一期稻作插秧的時間大概是三個月,割稻也大約只有十五天,這是真正忙碌的時間,其他時間則自己可以彈性運用。
年輕的方福在,對於稻農自組公司也有一番期許,他認為這些稻農股東可以經常聚會交換耕作心得。另外,對於大家都需要的農用必需品,譬如種子、肥料等,可以採統一集體採購藉以將低成本。其次,對於稻米的銷售方式,方福在主張稻農公司應該走平價路線,因為這樣在市場上才會有競爭力。不過,方福在很謙虛,他一再強調這些都只是他個人的想法,能不能付諸實現還需要有更多共識。
方福在從小親身參與種稻的工作,不但學得很多知識與技巧,也有自己想法與觀點,他不會盲目的認同某一種作業方式,而是會以實際狀況去判斷哪些是最適合、最恰當的方法,這一點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或許也是年輕稻農另一種堅持與執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