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清貴
六十年次的宋文火從小跟隨父親在田間工作,耳濡目染的結果對於田間事務瞭若指掌,現在他獨當一面經營管理二十多甲稻田,而今年十一歲的兒子也跟著他到處趴趴走,彷彿是他小時候的翻版。當被問到自己現在的耕作態度與老一輩稻農以前的耕作態度有什麼不同?宋文火說,老一輩的稻農做事比較謹慎,而現在的年輕稻農則比較重視工作效率。
世代務農,家住宜蘭縣冬山鄉群英村的宋文火,小時候經常跟著爸爸到田裡面工作,其實那個時候的農村小孩大多數都是在田間長大,他們除了跟著大人在田間工作之外,平常嬉戲玩耍也都在那裡,對於田裡面的點點滴滴,他們熟悉的程度不輸給大人。在田裡面長大的宋文火,並沒有一直守在種稻的家園,他跟許多年輕人一樣,曾經嚮往外面的世界,有長達十年的時間宋文火從事建築工作。直到有一天他覺得累了、倦了,才又回到最初的老本行—種田,這已經是十一、二年前的事了。只不過,當時的農業型態已經跟他小時候有很大的不同。宋文火說,他重新回到原本熟悉的種田工作,發現有很多稻田找不到耕作的人,也就是後繼無人。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不外兩種原因,第一種原因是老一輩耕作的人年紀太大無法耕種,或者有些根本就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但年輕一輩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沒有人可以繼承家業。另一種情形則是子女雖然在家裡,但對種田沒興趣,也不願意從事這項辛苦的工作。上述兩種情形的比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也使得像宋文火這樣願意回歸農村的年輕人有機會耕作大面積的稻田。宋文火剛回來種田的時候,只耕種三、四甲自家的稻田,而現在已經耕作二十多甲,這些稻田分布在冬山鄉、宜蘭市及蘇澳鎮等地區,多數都是因為前面提到的原因導致沒有人可以耕作,因而委託宋文火代為耕作管理。
經營管理如此大面積的稻田,除了拜機械化之賜外,耕作者的心態也與以前完全依賴人力的時代不同。宋文火表示,以前以人力為主的時代,老一輩的農民在田裡工作都是一點一滴的慢慢做,他們仔細謹慎希望獲得好收穫。但現在耕作機械化,年輕的農民以「省時間,拼產量」為主要考量,很多田間工作都是一次到位。兩相比較之下,宋文火認為,就耕作態度而言,沒有哪一個是絕對正確的。不過,如果從產量來看,現在的產量是比以前好一些。宋文火說,以前完全依靠人力的時代,一甲地的稻作最好的狀況一期可以收成一萬台斤。而現在一甲地大約可以收成一萬兩千台斤。宋文火同時指出,現在收成比較好,或許跟稻米的品種有關係。宋文火表示,以前宜蘭地區的稻作比較多的品種是台梗8號及早生種,現在則以台梗11號、台梗16號、高雄145及秈稻10號居多。
以一個年輕農民的角度來看台灣稻作產業未來的發展,宋文火認為,政府的政策是重要關鍵,宋文火舉「休耕政策」為例,他說他反對這種政府要補貼,農地又閒置的作法。他認為這樣下去種田的人會越來越少,土地荒廢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加上油價不斷上漲,這些大規模耕種的稻農所付出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這些因素都讓宋文火很擔心,他希望執政當局可以好好檢討這些政策,讓農民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耕作環境可以好好經營稻作產業。